+6010-984 3511 admin@dramatic.com.my

About Us 关于我们

剧艺研究会简介 

剧艺研究会成立於1963年;从创会到今日,她一直担负着戏剧艺术拓展和社会教育的双重任务。她是属于社会的,人人都有份,人人都有责任去维护她,爱护她;因为这个组织的力量来自社会,她的作用也在于社会。

剧艺研究会能够建立坚实的基础,奠定稳健的成长,这是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鼓励和支援,以及通过会友们一点一滴的心血灌溉出来的成果。在先后会长:马天英、毕惠通、江尚苏、陈锦龙、孙崇福、梁志成、邱维斌、郭仁德的英明领导下,才有今日的剧艺研究会。

今日,社会环境变迁,社会形态已有新象,剧艺研究会不只要在经济建设上扎根,更要在文化艺术建设上着力,使国民在精神生活上都有良好的舒展,精神与物质上有所均衡。这是剧艺研究会的定位。

剧艺研究会在艰苦中奋斗,在窘困中成长,在马华剧运最低潮与逆流的冲击下,孤军作战,她仍然有待坚强和壮大。

剧艺研究会在大家的委托下,不惮繁忙,不辞辛苦,不曾间断地演出净化歪风的戏剧,去潜移愚昧,默化冥顽;以戏剧为手段,发扬善良社教、匡正社会风气为目标,落实以戏剧建设人生、指导人生、美化人生的效益。

剧艺研究会56年来上演过不少剧目与办过各种的活动,这不但带动本地剧运,同时也为本国的文化发展献出力量:

演出剧目:《雷雨》、《金小玉》、《全家福》、《野玫瑰》、《朱门怨》、《维他小姐》、《憩园》、《公平交易》、《母与子》、《终身大事》、《乔迁之喜》、《汉丽宝》(歌剧)、《赤子心》、《红宝石》、《血腥的人》、《人猫之间》、《江湖儿女》(歌舞剧)、《醍醐灌顶》、《萤》、《春风化雨》、《钦差大臣》、《风雨故人来》、《误会》、《春风路柳》、《这一面,那一面》、《驯夫记》、《毒海余生》、《来自凤凰镇的人》、《原野》、《偷鸡不着蚀把米》、《人魔》、《悔不当初》、《春晖普照》、《青年画家》、《一家之主》、《试金石》、《梯子》、《无题》、《九重葛》、《陌生客》、《母亲》、《末段旅程》、《夜笛》、《新的课程》、《征婚》、《六份之一》、《我要歌唱》、《打破镜子的女人》、《承继人》、《有用的人》、《不再流泪》、《爱的踪影》、《年初二》、《P&Q》、《一堆粪》、《艳》、《抉择》、《酒鬼》、《石头里藏的宝石》、《困兽》、《翡翠镯》、《哑剧》、《女人宣言》、《萍》、《十日机场》、《搭错线》、《棺材太大洞太小》、《Wek-Wek》、《万金和尚》、《小屋之外》、《星下的蜕变》、《养身有术》、《加多一点点》、《奔向你方》、《错》、《还阳》、《繁漪》、《稻草人》、《寻人启事》、《格杀勿论》、《傻女婿》、《暗恋桃花源》、《乌拉世界》、《哪吒》、《赵马一家亲》、《点金石》、《新新人类》、《白白不见了》、《没有别的只有存在》、《男人和女人战争之一触即发》、《你爱我吗》、《案发》、《黑了》、《反锁七号房》、《月光光》、《The Story of Love》、《遇见啊D》、《白兰曲》、《三个小孩》、《童话剧欣赏会 — 一起来看儿戏》《 检破烂的老婆婆》、《老师回来了》、 《竹筐里的老人》、《老鼠的妙计》、《龟兔赛跑》、《狐狸吃葡萄》、《幸福》、《大爱》、《一起来环保》、《孝道》、《莱啦传奇》歌舞剧、《难得作践人》、《当我们同在一起》、《Kopi-Office》、《舞月》、《越洋控诉》舞台剧、《希望之谷》、《 地贫陷 Go To Hell 》《Tiapa》、《死亡纪事》、《放下你的鞭子》、《金鱼鲸鱼》等。

电视剧:《如意算盘》、《慈善行情》、《三春晖》、《一句话》、《糊涂老爷》、《两家亲》、《憩园》、《全家福》、《三个王老五》、《玉琳国师》。

广播剧:《雷雨》、《日出》、《全家福》、《憩园》、《风雨故人来》、《春晖普照》。

除了无数单元演出(包括电视剧)之外,剧艺研究会对于相关艺术的艺文活动也不遗余力地推动,曾在1978年主办马新有史以来两日的戏剧研讨会。当时是在我国旅游胜地云顶高原举行,由前任会长梁志成主持,赴会者来自新加坡戏剧界、广播界、本国广播界、新闻界、大学教授、大专院校院长、讲师、编、导、演专家云集一堂,人数二百余人。各界专才纷纷发表精辟高见,实为剧坛一大盛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1年11月20日至11月28日演出本地创作歌舞剧《汉丽宝》以宣扬宗族间的和谐与团结,场场皆满,轰动一时。1991年本会恢复停顿了11年之久的“戏剧节”,易名为“国庆戏剧节”,连续又举办过四届。1994年促成马、中、新三国优秀演员同台演出历史名剧《满江红》;该剧中国导演马惠田以新颖手法导戏,令本国戏剧爱好者大开眼界。

由剧艺研究会同仁负责策划、发起、推动、主办、联办、协办的艺文活动有:《歌乐节》、《戏剧节》、《舞蹈节》、《文化节》、《全国华乐比赛》、《全国相声比赛》、《全国相声营》、《全国司仪大赛》、《中、小学戏剧观赏会》、《中学戏剧工作营》、《戏剧师资培训营》、《反毒文娱大汇演》、《相声迎千禧》、《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活动系列》、《台北曲艺团相声交流》、《广东粤剧艺术团活动系列》、《笑梦人生》马季相声讲演会、中国综合艺术团访马交流会、华语主持人特训营、《笑迎明天国际相声大汇演》、《华乐之韵交流会-南京华乐团》、《云南舞蹈活动系列》、《夕阳红乐龄艺术团巡回交流展演 暨 交流讲演会》、《全国相声培训营》、《全国中学生相声表演赛》、《琴琴相印-港马口风琴及口琴讲演会》、《新马港粤剧曲艺交流欣赏会》、《月台》、《难鬼难弟》、《国际中学生相声表演邀请赛》、《剧艺研究会42周年会庆晚宴》、《爱心合唱团与爱乐合唱团交流会》、《杜黑座谈会 合唱排练示范讲演会》、《新曲旧韵庆中秋2005》、《05’亚洲当代戏剧季》、《全国相声师资培训工作坊》、《大马台北 – 笑星夜》、《2005年儿童假期营》、《2005年戏剧艺术研讨活动系列》、《即兴小品创作工作坊》、《戏剧艺术大讲堂》、《戏剧艺术分享会》、《第三届卡啦OK歌唱观摩赛》、《中国河南 – 杂技武术团》、《十八楼八号》+ 《來不及‘愛’》、《abc儿童剧场2006励志儿童剧》、《”爱学习,学习爱”》、《詹惠登老师(戏剧讲座)》、《“笑盈明天” • 中国相声名家大汇演》、《“笑星谈相声”•《相声艺术》讲演会》、 《大皮箱戏班之亲子逗逗乐》、《中国云南少儿文化艺术交流团》、《李国修戏剧艺术活动系列 – 大讲堂:“渡过人生千万认真”、讲座:“台湾剧场行销概述”》、《2006 Malaysia Theatresports – “示范说明赛前工作坊”“劲爆剧场大比拼”》、《侯启平剧艺大讲堂之“戏剧演出制作面观”》、《2006年儿童假期营之 “创意大比拼”》、《回忆马季老师 – “笑留人心”》、《2007年多元活泼教学—全国华小种子师资演习营》、《2008年马中两国乐龄文化艺术交流会》、2009《文化中国 四海同春》2009小学话剧观摩赛、2009单人剧观摩赛、、2010国际相声系列《台北青少年曲艺相声艺术团》、2010《全国相声艺术种子教师研习营》、2010《儿童话剧观摩赛》、2011国际相声系列《相声艺术作品创作教学营》、2011国际相声艺术系列《原创脚本创作公开赛》、2011《单人剧》工作坊、《文化中国、辛亥百年》、《北京嘻哈包袱铺》公演校园相声交流会、2011《儿童话剧观摩赛》、2012单人剧汇报演出《难得做践人》、《寻找剧艺之星小品演出比赛》、《2013儿童话剧观摩赛》、《2013小剧场计划》、《2014国际相声大汇演》、《黄河大合唱》经典交响合唱史诗、《客家意象》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剧、《美丽中国、美丽广西》、《花香彩云南》交流团演出、《2015小剧场计划》、《光影偶创作实践工作坊》、《从文本到读剧到声音、身体表现工作坊》、《语言表演》基本功入门课程、创意思维 活泼教学《展翅远征》、2016《文化中国 四海同春》、2016《笑留人间》国际相声大汇演、《笑育弟子》说唱讲演会暨教学工作坊、《南国菩提》大型原创粤剧、2016戏剧进修班、创意思维 活泼教学《故事绘本立体化》、大马舞台不落幕《戏剧马拉松》、震撼讲堂《生命教育》《2016小剧场计划》、2017《文化中国 四海同春》、2018《文化中国 四海同春》、《新春滇韵彩云南》交流演出、2018年相声剧《演技习实坊及脚本创作坊》、相声剧《音乐响起来》2019国际相声艺术交流大汇演。

这几年,剧艺研究会引进了中国粤剧界精英,为本国粤坛增添新的气息;亦引进国外成功的教育工作群,配合我国教育部,推展一套创意思维的“多元活泼教学”系统,把戏剧艺术元素融入学校的课外与课室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学得好,学得快,老师们也教得轻松又自在。如今,剧艺研究会更有信心把戏剧艺术带进辅导室里,塑造一股新的“艺术治疗”风气。

为培训新一代年轻接班人,剧艺研究会除利用学校放假期间,开设短期戏剧培训班之外,也曾先后举办过为期一至二年制的11届剧艺研究班。毕业学生分布在各文艺团体单位,投入发扬话剧艺术的洪流,为我国剧坛增添新力军。

剧艺研究会为了全面推展剧运,毅然地、果敢地建设一座属于大家的剧场《剧艺文化剧场》,让表演艺术界有一个舒展的空间,为推动艺文活动作出贡献,四年来剧场有两百多场各类艺文的演出,不过因业主收回地方发展,我们已搬迁至峇都喼建设《剧艺文化实验剧场》,重新出发。

剧艺研究会不敢夸言这56年来在剧坛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只有一个信念在驱使着她,那就是:戏剧应该提倡,应该推动。所以,剧艺研究会今后将会继续努力推动戏剧活动,让她的美丽灿烂炫目地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A BRIEF HISTORY OF THE DRAMATIC ART SOCIETY

1. The Dramatic Art Society was formed on March 15, 1963 by a small group of young but enthusiastic people who happened to be broadcasters, journalists, musicians, drama lovers and writers. Tuan Haji Ibrahim Ma, also an enthusiast in performing arts, was elected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Society.

2. The Society made its debut performance at the former Kuala Lumpur Town Hall in 1965, barely two years after its birth. That first stage shows “The Thunderstorm” is a famous classic and a household word among the Chinese-educated. The performance received thunderous applause from the audience, signalizing a new chapter was about to unveil after the storm and the flash of lightning.

3. The Society’s role was further expanded. Besides scouting for more talents and staging more shows, including the much appreciated musical “Princess Han Li Bao”- the Society has also been successful in facilitating the entry of other cultural groups into the circle of performing arts. By combined efforts, the teams (including those from China, Singapore and Taiwan) have been able to provide the audience with a unique blend of entertainment – be it drama, Cantonese opera, radio/TV show, dance performance or the art of “cross- talk”.

4. In line with the government’s call to promote healthy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Society in 1980s initiated a move to celebrate National Day by holding a “Drama Festival”. The call received an all-round support from many organizations which were also co-sponsors of this grand event. The Society has also been participating in a lot of charity events organized by other groups.

5.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The Society’s dream came to fruition when it acquired the “D.A. Theater” late last year, costing RM 350,000, a step closer to one of its aims to set up its own modern, well-equipped theatre to accommodate and serve to the performing artists. However, due to financial constrain, the Society still needs a substantial sum of money to update the theatre’s equipments and facilities. The Society is confident that with the generous assistance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well-wishers, it will be able to make a more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local arts and cultural scene.

6. Looking back to 51 years ago, the Society’s unrelenting efforts, dedication and commitment in promoting the country’s performing arts have been a sharing of experience and inner reflection.